1)134、春秋_德昭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初王昭远担任枢密使一职的时候,我就提醒过昶儿,此人出身卑贱,难当大任。”

  李太后边说边摇了摇头。

  旁边的孟昶脸色不太好看,但还是点头道:

  “此事确实怪我,当初我想着昭远与我亲近,为人也勤恳好学,这才任命他当了枢密使。”

  旁边的李昊开口道:

  “王昭远其人,既无背景也无根基,乍登高位,德不配位又急于表现,这才有了派人联汉抗宋之事。”

  “此事倒不完全是昭远的意思,当时宋朝攻破马楚,将我蜀地和南唐、吴越分割开来,无法相互依持。故而联汉之事,朝中也是有许多人赞同的。”

  ……

  奔涌的大江上,赵德昭和孟昶等人依旧坐在船头,畅谈着蜀国过去的那些事情。

  虽然说一开始的时候,孟昶还有些不自在,这种自揭伤疤的事情总是不太好受的。

  可是连着说了两天之后,孟昶的倾诉欲也算是被勾起来了,越聊越顺畅,颇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甚至于在今天的时候,孟昶还将另一艘船上的李昊给叫了过来。

  一方面是让李昊执笔记录下这些东西,之前都是花蕊夫人做记录,孟昶觉得这有些不合适。

  另一方面,作为为两度蜀国修过降书的翰林学士,李昊自己就是一本活的蜀国史书,许多事情他都是亲自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有了这么一位阅历丰厚的饱学之士,赵德昭对于蜀国自建立之初到最终灭亡的这四十余年里发生的大事小情都有了一些了解。

  历史的故事说白了也就是人的故事,所以他们这些天谈论起蜀国的各种情况的时候,也都是以某些人起头,从李存勖(没错,又是我)讲起,一直讲到了到李仁罕、王处回等人,就连孟知祥也提及了一些。

  说实话,赵德昭并不太喜欢这种纪传体形式的史料,因为作者很容易受到主人公在历史上的评价所影响,让记载出现一定的偏颇。

  既然是自己请问别人,那自然还是要遵循一下人家的意愿,他们喜欢怎么讲就怎么讲吧。

  只不过赵德昭每天拿到记录下的文稿之后,都会另外的归类一下,以时间顺序将一件件事情都给重新标记一遍。

  现在,他们在说的便是那位纸上谈兵的王昭远。

  王昭远的经历也是颇为传奇的,他的前半生简直都要赶上赵德昭在后世看过的那些历史网文主角了。

  王昭远其人出身卑微,为了糊口,年幼时剃度进了寺庙当一个小沙弥。

  后来恰逢当时担任西川节度使的孟知祥为了行善积德,在府上设素宴布施蜀地僧人。

  而小沙弥王昭远就这么被孟知祥看中,招为了孟昶的伴读书童。

  后来随着孟知祥割据自立,再到孟昶登基,王昭远也就扶摇直上,以卑贱出身担任了蜀国枢密使的要职,执掌蜀国军政。

  经过这些

  请收藏:https://m.hhtt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