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70章 铿锵三人行(二)_我真不会演戏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徐子东:“我不知道,可能要金像奖的组委会才知道。”

  “我们节目播出的时候,金像奖到底怎么样已经知道了,观众们可以看看徐子东有没有说对——金像奖会不会给方导正名!能不能接纳变化,拥抱变化……”

  梁文导打岔道:“这不是我们节目的说话方式,你那个太文绉绉了,我看徐子东已经是接纳拥抱变化了,他就是服了!那你说组委会服了吗?”

  窦文韬大笑:“我不知道啊,这得是屏幕前的人才知道了!我们既然聊到了这个话题,给我们方导一个几秒种特写,说不定新闻能用得上。”

  方沂摊了摊手,朝摄像头微笑。

  这是台本上预先设的稿子,从“港地文化”开始。

  这帮人其实在演戏,他们想要表达什么观点,私底下早已经达成共识,偏偏要放到节目上,一问一答、一唱一和。

  果然,窦文韬忽然扮做半懂不懂的傻子,想起什么,“我有次看报道,说港地这边早期的文化,其实是大陆那一波人带来的……哪些人?建国后来港地的文化精英们,主要是魔都人居多,所以一开始的港地文化,其实是魔都文化,是吗?”

  徐子东就等这个问:“你说对了!”

  他细细描述港地文化最早的发源:

  港地作为一个曾被英国管辖下的渔港小城,早先并没有太多的本土文化,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土著太少。1841年英国人做过统计,当时全岛只有7450人,今天是七百多万人。它的人口主要来自各时代的移民,移民们文化、语言、习惯都不相同。

  这种地方在经济发展起来后,它当然会自发的产生市民文化,然后有繁荣的文化产品,但它不会这么快,这么早。因为文化的发展一般是远远落后于经济的,而且也要有一大批人持续性的专职创作,提供足够多的文化产品。

  所以最早的“港地文化”,其实是各地方移民中的精英带来的地方文化,其中魔都派绝对人数虽然不多,但文化精英质量高,这些人出自当时亚洲最大城市之一,他们的作品和生活方式最具影响力,最吸引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质上成为港地市民的主流文化。

  方沂也参与讨论,他扮演百科全书,侧面映证主持三人组的说法是正确的。

  比如港地的四大才子:金庸、倪匡、黄霑和蔡澜分别是浙、沪、羊城、潮州人。这四个人作品质量较高,产量相当大,但全都不是土著。

  就拿金庸举例,假如他从小生活在港地,受英式教育,没有一天接触过内地文化——然后写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是不可能的。

  有个更明显的例证是韩国。韩国的本土人才和市场比港地起步条件好,但今天的韩国文化产品实质是美式和东亚儒家的缝合——不论是炸鸡、部队锅还是kpop。

  韩国绝对的内部自发文化相当匮乏,撑不起这样的创作产量,何况港地呢?

  几人论证一半天,得出什么结论?

  港地文化产品本身是对大陆地方文化的吸收再创作,最早八十年代前后,才真正诞生结合港地特色的文化产品——我们熟悉的港片。

  之后港片发光发亮了十来年,反向影响大陆乃至于整个亚洲。

  它不是港地这个地方太牛,天生就能拍出好电影,而是那一代英雄造时势,最终会均值回归。

  非要硬给港片找个祖宗的话,它的源头的确是在北方。

  方沂和三人组聊的挺愉快,基本达成共识,众人都明白,但没有人挑明了直言:“港片”不存在原汁原味,这是个伪命题,它本身就是文化结合的产物。

  所以如果你在金像奖上,因为《十二生肖》这个片子不够“港味”,给出偏颇的奖项评定,只能说相当滑稽。

  底层小市民可能无法认识到这一点,但作为给出奖项的文化精英,拥有更多的阅历和见识,也有引领本地文化界走入正轨的责任,当然不能犯这样的错误,你要是犯错了,你可就把这奖项公信力弄完蛋了。

  方沂频繁点头,在一次话题间歇期松了口气。

  大家点到为止,无奈话题太尖锐,让懂的人听到了也不会很好受。

  还好节目播出的时候,已经出了结果。

  请收藏:https://m.hhtt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