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8章 好事_科举后,我靠种田平步青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以还是六万人。

  另一头,燕时也已闻名天下,成为一杆不败的活战旗。

  渡过大江,占领了湖广不少地盘。

  东江王忙着应付燕时,军粮不足,想起来南里知县承诺秋收后为东江王大军提供军粮之事,派人来催要,却赫然发现大半个重庆府都到了宁钰手中。

  不仅如此,当初他没放在眼里的几万人,摇身一变,成了一支人数超过二十万的庞然大物。

  催粮的人离开时,宁钰特意命人挖了一碗稻米带给东江王做礼物。

  南里县衙。

  歇晌的时间,壮班差役来禀。

  “赵典史,外头来了好些人求见徐大人。”

  “什么人?做什么的?”赵遇海将毛笔轻轻搁在笔搁上,抬起头来。

  “说是要捐款。”

  捐款?赵遇海纳闷,起身步出签押房,“走,去看看。”

  “徐大人不在衙内,尔等有什么事说与本官也是一样。”赵遇海不动声色打量挎篮子背背篓的一群农人,其中几个他还认得。

  腰背半驼的徐勤上前。

  “典史大人,我们是从杏花村来的,听闻军饷告急,所以……”

  顺着徐勤的目光,赵遇海看向后方两辆平板车。

  两个月没发饷银了,不怪乎下面的人多想。

  赵遇海走向板车。

  一个妇人掀开麦秆席子。

  每辆车上陈列八个大箩筐,筐子装满银锭子或铜钱挂。

  两辆车加起来少说上万两。

  赵遇海吃惊,杏花村徐氏一族富裕他知道,但上万两现银也不是说拿就拿的,必然是动了筋骨。

  事实上,杏花村九成人家掏了底才凑出这些银子。

  不过此事徐勤自然不会说与赵遇海。

  “像徐大人所说,护卫家园人人有责,小人知道所需饷银数量庞大,这些不过杯水车薪,但杏花村村民也想出一份力,否则良心难安。”

  说道此处,徐勤又一次对未能在大难到来前将银票都兑换成银子懊恼不已。

  “此事需得徐大人拿主意。”赵遇海思忖道:“要不这样,先将银子留在县衙,待问过徐大人的意见,再做安排。”

  目送杏花村众人离去,一个差役忍不住感慨。

  “没想到杏花村这帮白眼狼,也有养熟的一天。”

  “精诚所至。”赵遇海同样感慨万千,“行了,赶紧把赵捕头叫回来。”

  赵简快马加鞭赶到牛头寨同宁钰说了此事。

  对此,宁钰也很意外。

  徐家四个月前就没钱了,城里富户掏家底捐赠了二百万两支撑了两个月,粮食的问题能解决,银子是真没办法。

  原还想盘剥一下谢家,结果谢家人兜里比徐家人还干净。

  既然寻不来钱,索性欠着。

  虱多不痒,债多不愁,都欠下二百多万两了,不在乎再多欠几百万两。

  左右战争快结束了,到时欠下的饷银自然有人替徐家还。

  倒是杏花村的几个老家伙,委实叫人意想不到,不知是真心想通,还是别有所图。

  “让他们拉回去吧。”

  不等赵简应话,一个扛大锤的黑面将军走了进来。

  “好消息。”

  “我先回去了。”赵简看了眼笑容满面的刘通。

  自知自己不是军中人,不便留下,赵简急忙告辞,却被刘通拉住,“不是什么大事,赵兄弟听听也无妨。”

  宁钰被他勾起兴趣。

  “什么好事,高兴成这样?”

  。何以笙箫默小说

  请收藏:https://m.hhtt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