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2、礼赞,天堂的声音?讽刺之音!【8/10】_公开穿越者:文化入侵平行蓝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虽然贝多芬开启了古典音乐的新时代,但贝多芬已经过时了。

  就是这么讽刺。

  一开始,很多人认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应该在维耶那第一次公演,但是贝多芬此时并不受欢迎。

  于是,公演地点一改再改,改了很多次。

  仿佛贝多芬已经被世界抛弃了一般。

  这个过程中,第九交响曲一直在补全之中。

  而这个过程非常的漫长。

  在最惨烈的时候,很多人所贝多芬已经老掉牙了,废了,没有才华了,不再是音乐上的先锋人士了。

  这背后无非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有人不喜欢他‘挣脱命运的枷锁,扼住命运的咽喉’。

  另一个是古典乐在发展中,已经走过头了,走到了另一条歧途。

  从华丽乐章过渡到节奏与情绪的表达之后,因为巨大的惯性,古典音乐在这方面已经走出了界限。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菜没有盐不好吃,但盐吃多了也是会齁死人的!

  时代的变化中,给贝多芬施加了太多的压力。

  最终,贝多芬终于完成了年少时的愿望,完成了对《欢乐颂》的谱曲。

  也完成了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

  曾经抛弃了贝多芬的那些忠实信徒,再次围绕在了他的身边。

  山呼海啸。

  何其讽刺?

  虽然没有任何人敢笃定,但懂的人都应该知道,贝多芬他是故意的。

  故意把最后一个乐章写成圣洁的圣光沐浴。

  是讽刺抛弃自己的信徒,还是讽刺阻拦自己扼住命运的咽喉的那些人?

  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其中也有一些小故事。

  比如在此之前,贝多芬写了《庄严弥撒》,有了写圣歌的经验,贝多芬才写出了《欢乐颂》。

  而《庄严弥撒》也被认为是贝多芬唯一的宗教曲。

  虽然《欢乐颂》的圣歌形式感都已经强的离谱了,但它的内涵意思却是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

  这和当时腐朽的反科学的教会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欢乐颂当然不是什么圣歌。

  其实,贝多芬曾经四次写过《欢乐颂》,最后都没有成为《欢乐颂》。

  比如C大调命名日节庆序曲。

  所谓命名日,就是只与圣徒名字相同的信徒在圣徒诞辰那一天庆祝。

  因为教会圣徒非常多,每天都有好几个圣徒过生日,所以实际上这就是全年无休的反讽赞歌。

  就是因为这么多次的尝试,才导致背后有那么多人针对贝多芬。

  但,《欢乐颂》一出。

  就连最大的反对派主教也不得不默认《欢乐颂》是神圣歌曲,并且经常在仪式中用到它。

  这个世界上最奇怪的现象出现了。

  在自由派眼中《欢乐颂》代表了极致的反教会,在教会那儿《欢乐颂》是圣歌是教会的灵魂乐。

  换了一个世界,也一样。

  长达十一分钟的乐章结束前三十秒,本来应该低沉下去的声音越来越高昂,节奏愈来愈快,也越来越欢快。

  神圣的感觉,小天使飞舞的感觉。

  这些感觉,仿佛圣光最后的余晖。

  《欢乐颂》播放结束,莫多夫不敢开口说话,博伊尔也不敢开口说话。

  而推特上,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个推特:“贝多芬,来自地星的乐圣。”

  【赞美圣歌,赞美欢乐女神,赞美贝多芬,赞美《欢乐颂》!】

  这条评论下,全是赞美,每一句赞美本身都显示为+99点赞数。

  林轩开口了:“莫多夫先生,你代表了西方音乐家们而来。”

  “这《欢乐颂》虽然只是第九交响曲的终章,听了这十分钟,可以评价评价贝多芬吗?”

  莫多夫:“!!!”

  请收藏:https://m.hhtt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