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二十三章 要杀的目标_好莱坞之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修斯》的项目中,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都没有最终剪辑权,难以想象吧?

  雷德利-斯科特无疑是好莱坞一线导演,但他在剧组里面的权力被压低到了极限,因为他的上一部影片赔的很惨,在以票房成绩说话的商业电影圈,一切就是这么现实。

  在这些普通的商业大制作里面,对于制片公司来说,导演就是过来打工的,不听话,制作人完全有权力换了导演。

  这种高投入的商业制作,在好莱坞其实在创作上是极为僵化的,就是怕因为去创新不小心碰到观众的禁忌而赔钱,所以总能感觉到现在大片拍出来起承转合都差不多。

  很多时候,这种一般的爆米花商业大作,制作方也不想找类似墨菲这种要求权力极大的导演,因为他们这类导演有想法有最终剪辑权,可这是几亿美金的制作,可容不得一个人如此挥洒创意。

  这个逻辑的另一面是,类似墨菲这样的导演愿意去受这个气吗?

  其实不仅在大制作中导演经常不认识,演员也经常不认识,或者就是认得出但是不是什么特别有名气能引起尖叫的。

  因为其实这类电影把大部分的预算都砸到特效里了,导演和演员这块当然是越少越好,大牌的导演和演员不仅拿工资还得分票房,制片公司就算赚钱了也赚不开心。

  当然,这些观众没听说过的导演肯定是被制片公司严格考量过的,虽然名声相对欠缺,但现场拍摄肯定没有问题,这其中有大量的广告、摄影师、b级片出身,在好莱坞以往的经验里,很多导演也是从这里出来,所以制片公司也乐于从这些领域中选人,这些其实都是好莱坞导演中自下而上的选拔管道。

  看看如今的好莱坞,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广告出身的导演扛起了a级制作,就是因为广告出身的导演对于视觉效果都很有一套,虽然故事经常讲的稀烂,有很重的广告思维,但这就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观众去电影院里看的大多还是场面和效果。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大导演拍预算比较高的电影时都把制片人给兼了,或者制片人给自己更加亲近的人来当,比如墨菲在培养盖尔-加朵,就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自主权,还有拿到更多的收益。

  严格说起来的话,大导演+大明星+高投入这种模式的风险是最高的,好莱坞历史上因为这种模式票房滑铁卢而一个公司都不行了的这种案例太多了,如果不是真的有足够的保障,制片公司也不会那么有信心去做一个这种模式的电影。

  想要做这种项目,都要能看到足够的盈利前景,比如像墨菲和斯皮尔伯格等这些导演这样,有着大量超级成功的履历,项目即便无法从票房上面回本,也能通过后期收入实现盈利。

  都说好莱坞电影是工业体系,什

  请收藏:https://m.hhtt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