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476章 向父皇报功去_我是王富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让自己选,或许真的有改变的可能。

  清河百姓渐渐行动起来,从县城到乡村,几乎所有的百姓,都得到了消息。好在清河也不大,消息传递没有什么障碍。

  紧跟着具体的办法就出现了,以各个自然村为单位,所有成年男女,一起出来,公推两至三名,威望高,人品好,又肯为大家伙办事的人。

  朝廷说得明明白白,不看财产,不看家世,也不要求身份地位,只要做事公允,人品过硬,就可以推选。

  “师父,这套办法,是不是跟北魏时候,用的三长制很像啊?”朱载基好奇道。

  王岳哑然,这就是历史够长的好处,其实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各种管理手段没有高低之分,只看效果如何。

  当初北魏面临着地方坞堡势力林立的局面,也采用了重新编户的三长制,并且配合均田,建立起强大的财税兵役体系,这一套东西的直接后果,就是横扫天下的盛唐府兵。

  有成功的经验摆在那里,又岂能不用?

  但是对于具体方式,王岳还是推陈出新的。这些人员首重德行,其次是能力,并且背景关系必须清白。

  而且即便选上了,老百姓对他们还是有监督职责。

  说穿了,这些人就是起到官府和百姓之间的桥梁作用,既落实朝廷的命令,又要适当照顾百姓的实际情况。

  总而言之,这是个相当琐碎,又十分重要的位置。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百姓们异乎寻常的热情。

  天还不亮,村口就聚集满了人群,大家交头接耳,彼此热烈讨论,到底心目中的人选是谁……

  直到太阳升起,负责见证的官吏赶到,他们才拿到了代表权力的豆子……看中谁,就在谁的身后投下一颗豆子,然后豆子最高的两三个人,会向上报告,确定没有问题之后,就能拿到一份里长告身。

  这个里长不算正式官员,但是每个月可以领两石粮食,对地方上的田亩丁口,都有相当的发言权利。

  王岳和朱载基,一起参加了不下十个村子的选举……朱载基兴致勃勃,越看越有趣,渐渐的,他也有了心得体会。

  由百姓自己选出来的人,能够得到相当的拥护,他们下去征收田赋,也变得十分轻松,毕竟各家有多少田,产出多少粮食,同在一个村子,都了解个大概。

  或许会有出入,但绝对不会出现假崔家一手遮天的离谱情况……

  伴随着各种资料汇聚到手里,朱载基竟然生出了一切尽在掌握的畅快感觉,这就是权力的味道啊!

  “师父,这回清河县的田亩终于有个准确的数字了,我可以向父皇报功了。”朱载基喜滋滋道。

  请收藏:https://m.hhtt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