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8章:水吧夸自己,编剧座谈会_从军事片开始当大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接是从三毛进城后找爸爸的漫画情节改编过来的。而李南池制作的动画是从农村开始到城市,再到参军后种种,从前到后的全景展现出来,这是一个大工程,所以他让红星厂的动画制作组分成一季一季的慢慢做,一季二十五集。

  看完之后,李南池说,“挺好,过两天有时间我去弄一个三毛的主题曲出来。”

  姜苗苗往旁边一倚,“就是觉得这样的动画太过悲情,制作组的几个女孩子自己都看哭了,三毛的命运也太苦了。漫画连载结束的时候,很多漫迷留言要我给三毛补一个好归宿。要不再制作动画的时候,最后给三毛一个温暖的居所吧?”

  “悲情才深刻,三毛的故事反应的是抗战后解放前的社会底层儿童现实,不改是对历史的尊重。”

  “行行行,我说不过你。还有一件事儿,红星厂收到了一份邀请,京城编剧工会后天要召开一个座谈会,举办地就在文学院报告厅,想邀请你给一些年轻编剧讲讲心得。”

  李南池眉头一挑,“那不就是我的专场座谈会么?”

  “嗯,你也可以这么理解,你要去,我让公司那边给回复。”

  “去,母校邀请,这能不去么?对了,公司的新地方物色得怎么样了?”

  “三环内要找百亩的地方,有些困难,我们还在物色中。”

  十月四号,黄金周的第四天。

  校文学院报告厅,京城编剧座谈会上。

  年轻的面孔一大堆,院里的学生就占了一大半。

  真要让一群中年编辑坐下来听自己这个绒毛小伙侃侃而谈,估计人家也不愿意。这样也好,年轻面孔多,座谈会的气氛也没那么严肃,大家有什么问什么。

  一个年轻编剧就站起来问: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你的剧本是基于地方抗战故事的创作,但在台词设计中却没有用方言,对此,李导你对剧本方言化有什么看法?”

  年轻编剧有此问,是因为今年收拾平均收视率有的两部挺火电视剧,都是京片儿口味,这带起了对剧本方言化的一些讨论。

  前段时间,李南池也看到了一些文艺周刊上关于剧本方言化的讨论,此刻捏起话筒就谈起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国家纵横辽阔,隔山不同音的现象很普遍,在以前,一条浩荡长江,直接划出了南北剧之分,两边的剧风格很大,各自不对味儿。后面普通话在影视创作中大行其道,才将这种阻隔给慢慢抹掉。

  你说的今年这两部京片儿台词口味的电视剧播得挺火,于是就出现了不少方言化的剧,其中以东北嘎啦子味儿最活跃,

  但我不认为这会成为一种潮流,而且我们剧本初创者没必要在这上面过分投入精力,口音的问题在剧本创作中过分注重的话,那么无疑就是自己为剧的受众制造了人为隔阂。

  就拿我自己举例,我的两部作品,《地雷战》发生在胶东海阳,《地道战》发生在冀中冉庄,都是真实反映那个峥嵘时代的土著军民抗战故事,但编写台词以及后期录音的时候,我全篇采用标准的普通话。因为这样,底下的观众在观影时就毫无理解上的压力。

  那么,这种超脱地域束缚的台词设计有什么好处呢?

  就举一个最新的例子。

  正在播映的《大浪淘沙》这部电影关注的是改革开放后秦家村的村民大规模下海的故事,故事是以小见大、现实立意也很深,可是为什么现在网上出现的评论两级分化?一部分声音认为很专业,另一部分声音却认为其有些晦涩。

  就是因为故事以秦家村为主体,人物对话出现了大量的方言,而且有的方言是要反应剧情点的,这不是无疑加大观众理解难度了么?

  所以,适量的加一点当地语言文化是可以的,还可以增加言语的诙谐性,但过犹不及,除非是想走曲高和寡的路子。我认为,目前的编剧创作,是没有必要再这方面过分关注的。”

  稀里哗啦的说了一堆,李南池喝了一口水,发现自己越来越能侃了。

  座谈会后,李南池说的这些话,就被刊登了出去。

  这些关于剧本方言化的谈话,随之引起了一些剧作圈的骚动。

  请收藏:https://m.hhtt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