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去往门头沟_四合院:穿越了有个空间很正常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重,虽然山高路远,但是咱有大长腿啊。

  周平安先坐车到了前门站,然后在这等了半个多点才等到一辆冒着黑烟的大道奇,一路颠簸从8点出门,等到了门头沟,已经将要日悬半空了。

  话说这个时代的公共交通,那可真是一言难尽啊。

  路况咱先暂且不提,毕竟这个时期的公路建设还处于依靠群众,就地取材,改善土路的阶段。

  就说说公共交通中最重要的部分,公交车吧。

  1924年12月19日,BJ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开通,由正阳门开往西直门。清脆而有节奏的铛铛声,被人们称为“铛铛车”。

  当时,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到了上世纪40年代,用木炭作为能源的公交车,让公交走入更多寻常百姓的生活。那时,由于汽油资源短缺,公交车的尾部都要拖着一个锅炉,以燃烧木炭作为汽车动力。如果遇到坡路,售票员还要动员乘客下车推车。

  上世纪50年代初,公交车尾部拖挂的锅炉变成了嵌在车尾部的圆柱形大炉子,有一人多高。由于当时没有气体压缩技术和设备,煤气只能在常压下储存在车顶的大气袋中,老百姓都将其形象地称为“大气包”。

  后来,烧炭车逐渐过渡到了从各个国家进口的燃油车。最常见的要数匈牙利生产的“伊卡露丝”柴油客车以及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706RO型”斯柯达客车,还有美制“大道奇”T234型客车,苏联生产的用卡车改造成的公共汽车“吉尔151型”。对于行驶在街头的这些进口公交车,老百姓称之为“万国牌”。

  直到1960年前后,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京一型”无轨电车和“57型”公交车出现在BJ街头。行驶在BJ大街小巷的公交车以解放客车、“伊卡露丝”、“斯柯达”和无轨电车为主。

  而周平安刚刚乘坐的就是T234大道奇客车。

  该车为铁木混合结构,车身长8米,可乘载70人,装用95马力6缸汽油发动机,驾驶席在右侧,手动推拉双车门,车身颜色上浅黄下红,装用10.00-20型轮胎。这车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从美国运到南京的。1949年5月,南京解放,没收官僚资本,由人民政权接管,从1949年11月至1950年3月,分4批将88辆大道奇客车调入BJ,支援首都的公交建设。

  先不谈这车在美国佬手里呆了多久,光是在国内,这车都已经在路上跑了十三四年了。这车况配合着路况,那一路颠簸啊,成功的让从没晕车的周平安晕车了。

  挤出车门,用尽力气跑到路边,双手扶住膝盖。

  热情的周平安就给好客的门头沟人民表演了一场“吐如泉涌”,早上喝进肚子里的那点糊糊,一点也没糟践,都吐啦。

  不远处正在觅食的两只半大流浪狗,见周平安如此客气,来就来吧,还带着礼物上门,它们也没客气,也不惧怕生人了,围上来就是一阵抢食。

  吓的周平安腿不虚了,头也不晕了,“噌”的一下子蹿出老远。

  几个蹲在街边晒太阳的老头看的是一阵哈哈大笑。

  得,就当是彩衣娱亲了。谁让你们年纪大,谁让你们敢趴下·······尴尬的周平安暗自吐槽。

  请收藏:https://m.hhtt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